相關資料

 計畫總覽

計畫要素

參考資料

網頁作品

                 計畫總覽/計畫概要

類別與社區說明

計畫概要

網路環境

克服的困難

心得箴言

 

 

我們的祖先從大陸移民來台灣,多以務農維生。為了因應需求,打鐵店逐漸興起,並以生產農具為主。例如鐵頭犁、鋤頭、鐮刀…後來也生產榔鎚、鑽子、刀具等。打鐵業的全盛時期,約在民國四十、五十年代,到了六十年代就慢慢式微了。式微的因素,除了台灣的工商業起飛,農業沒落外,還有即是機械的引進,替代了原本以手工打造的方式。

傳統打鐵店屬於家庭式的產業,設備以火爐為主,加上鐵砧、鐵鎚、鼓風爐,以及後來有的打鐵機、磨沙機等。材料則有鋼、鐵和加熱用的焦炭,打鐵師父偏愛使用台灣焦炭。

打鐵的步驟大致可分為五個:

1.鍛鐵:將鐵放在火爐中燒融至可以敲打的程度。

2.打型體:把燒軟的鐵塊放到鐵砧上,用鐵鎚敲打;或放在撞捶機上用力撞捶。

除型塑形狀外,還能增加硬度。

3.修飾形狀:再以手工敲打修飾鐵具,此時需留意火苗或小鐵屑,可能會噴到

眼睛。

4.淬火:淬火的目的是提高硬度和強度,共要兩次。第一次慢慢放進冷水中,

使紅鐵變硬,第二次則須加快速度。

5.磨光:淬火後的工具需要用金鋼磚磨光,最後把做好的工具插入沙土中,

固定冷卻就完成了。

一塊生鐵要打造成有用的工具,得經千錘百鍊;打鐵工作環境高溫難耐,製作過程又相當費力,一位打鐵師父需能吃苦耐勞、努力勤快,才能學成這項硬功夫。如果想要到技術精湛,還要「目色巧」,因為過程中並沒有儀器可幫忙,一切全憑經驗目測。

無論打鐵師父的技術有多麼精湛,手工製造的工具有多麼耐用,打鐵店的口碑有多麼好,都抵擋不住大環境的改變。也許打鐵業已成為夕陽工業,即將走入時光隧道,但它卻見證了台灣從傳統走向現代。相信有許多人,仍舊懷念那鏗鏘不斷的聲音,那火光烈焰的溫度,那焦炭燃燒的氣味…所以可以把打鐵店變成觀光產業,把記憶陳列在懷舊街道上,還可以告訴人們,不管在什麼世代,學習吃苦耐勞、淬煉意志都是一件重要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