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->

yellow01_next.gif糊紙的定義

yellow01_next.gif歷史源流

yellow01_next.gif名家糊紙店簡介

yellow01_next.gif環境變遷及現況

歷史源流

    紙技藝發源自漢朝,不過當時並不十分盛行,一直到唐朝李世民時代,才在首都長安城內開始盛行。聽說當時是因為唐太宗李世民一生作孽太多,就命他的大臣長城公做些紙人偶代替冤魂,來超渡、念經。而「燒紙人」可能是從中國古代習俗演化而來的,殷商時代有活人、馬等陪葬的習俗。到了漢、唐時代,由於用活人來陪葬,未免太殘忍,於是改用泥人,如陶俑、明器等。唐代以後,紙發明出來,便用紙人代替陶俑,燒紙人的習俗,一直流傳至今。糊紙業的祖師爺是「長城先師」正是糊紙店裡頭所供俸的神。【參考文獻→資料來源:桃園市金石文化廣場(成功店)    作者:席德進    名稱:台灣民間藝術    出版日期:初版:民國63年10月 十版四刷:民國87年12月    頁次:第90頁至第97頁】

    【安平縣雜記】:本書資料多來自日治之前,作者不詳,或為日本人,成書應於日治時代初期,書中有一篇名<工業>開宗明義說:國有藝事,百工與居一焉,其中也包含了糊紙工藝這一項。

    【周禮 考工記】備列名目。近世以來,工務繁興,非復從前之舊。台灣貨物多自外來,執藝事者亦自福、興、章、泉,而傳授焉。其在【論語】曰:「百工居肆,已成其事」;言工業有資於人生日用甚鉅也。

    糊紙店司阜:以竹篾為骨,紙根縛之,然後用各色花紙、白紙糊成厝屋、樓閣及亡者形相一切奴婢、跟隨僕從及紙轎等樣,撤靈後在曠場燒化,備亡者冥間之用。又喪事延僧道超渡亡魂,俗名「做功德」;撤靈過旬,必糊四金剛及庫官、庫史、功曹等。又里區街建醮,糊八仙、八騎、朱衣金甲。若做七七四十九天大醮,糊二十八宿星君神像,均資其手。

    「糊紙」自日據時代便自台南一帶傳入台灣本島,當時因為正屬戒嚴時期,因此據說桃園市境內唯有名加糊紙店-鄒師傅的前幾代傳人-蔡姓一代有在製作糊紙藝術,所以在當時可說是十分稀有的產業。台灣在清代,喪家大多有糊製紙大厝,來自閩南的糊紙匠,對於糊製紙大厝的技術也不差,頗能經得起考驗。及至清光緒二十一年,日本人佔據台灣,以消滅台胞仰慕祖國文化為真,表面上以焚燒紙大厝,容易導致火災為由,遂禁止喪家訂製紙大厝焚燒。直至台灣光復,恢復原有信仰,台灣同胞認為焚燒紙大厝與死者,實際上死者能否得到,著實值得疑問,何況自日本人禁止焚燒紙大厝,已有三數十年,大部分喪家都已習慣,遂不願意恢復焚燒紙大厝了;但是「慎終追遠」的觀念仍存在人們的心中,人死則靈,敬祀鬼神,以祈福壽平安一直是民俗中重要的部份,在祭典儀式中除供品外,加上紙糊的冥器,更增顯隆重的氣氛,所以仍有部份民眾會焚燒紙大厝給逝去的親人。

【參考文獻→資料來源: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   作者:姚漢秋(姚衍生)    名稱:台灣喪葬古今談   出版日期:1999.08.     頁次:第154頁至第157頁】

 

yellow01_back.gif上一頁    yellow01_up.gif向上   下一頁yellow01_next.gif

桃小六結藝 製 (03)-3322268  桃園市民權路67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