環境的變遷
大約在民國60多年時,糊紙師傅們大都在喪家的家裡做靈厝,也在喪家的家中吃、住等等。當時,他們都非常受人尊重。不過在喪家家中製作環境難免會有阻礙,不是因為空間太小,就是因為有些器具搬來搬去很麻煩且費時間。雖然喪家也會熱心的一起來幫忙,不過人多手繁,不容易配合,反而會弄得很糟,導致要花很長的時間才做得完。
大約在民國70年後,糊紙師傅們便都不復在喪家的家裡做了,當然,也不會有人提供吃、住等等。這種行業不再像從前一樣,那麼的受人尊敬。不過其實也有好處,現在有了他們自己的店面,空間寬廣多了,在店的人較少,又是技術人員,做起來很輕鬆,也很容易配合,所以一件普通的作品,不出幾個禮拜就大功告成了,品質也相對的變好了。
糊紙業的現況及未來發展
每年的農曆七月是大月,因為普渡祭拜的活動頻繁。六、十二月是『小月』,尤其是過年前,一般人都不願觸及不吉利的事。
糊紙業在六、七年前業績較佳,這一、二年簡直跌落谷底,可能與不景氣有關,未來也不被看好。
現代人對懷祖念親之情漸淡然,所以糊紙業的前景未被寄望。鄒師傅未來不準備傳授此技藝。現代學徒對『徒弟之格』相當不以為然,只是把這項手藝當作是上班而已。所以傳承意識薄弱,那傳藝就不具任何意義了。也不想傳與子女,反而希望他們能有其他更好的發展。
結語
只要崇拜祖先、慎終追遠,信仰靈魂的觀念不滅,糊紙的藝術將不會因工業社會逼迫而消失,今天大家都生活富裕了,反而擴大了糊紙適用的範圍,它的經濟、美觀,用了即丟,正合乎現代凡事講求經濟實惠及環保的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