◆木炭的秘密
 |
◆白炭和黑炭 |
植物基本上是由三大元素所構成—碳元素,氫和氧,經過高溫保留其碳元素,而溫度的高低及製造過程,決定木炭的品質好壞。當燒製木炭溫度超過攝氏800度以上時,其木炭本身之碳元素高達92.6%,此時木炭就具有導電性,且能中和電磁波,並釋放遠紅外線,因此碳元素保留的多寡,也與木炭作何種用途息息相關,自古木炭從民生燒烤、醫療、軍事、養生、化妝品、、、等,近代更走入了科技,世界各國也興起對炭研究的熱潮,期希望能將炭運用更生活化。
◆什麼是炭酸鈣
炭酸鈣(calcium carbonate)通常係岩石及貝殼度,搵到遇到強酸會釋出二氧化碳。 用途: -建築用途:
石頭、水泥組成部分 -黑板粉筆的主要成份 -食物添加濟: 增加鈣質 -中和酸性物質, 如酸雨、酸性泥土
◆什麼是備長炭
把備長炭磨成奈米級的粉狀,再用特殊技術抽成中空纖維絲,這時的備長炭纖維功效並不好,備長炭需要裸露出來才有作用,為了追求織物的手感平滑柔順,並避免損傷到備長炭的功能,只能從纖維的中空內側著手,使用微火來把纖維中空的內側部分,其中包裹在備長炭粉周圍的纖維燃燒掉,讓纖維中空的內側的備長炭裸露出來,能直接接觸空氣並與水分子產生作用,備長炭纖維才能發揮應有的強大功效,因為製作技術困難,所以成本偏高。
◆什麼是奈納炭
以天然木漿經特殊製程,添加研發的奈納炭,抽紗製成天然環保木漿纖維,木漿纖維表面的不規則排列,可以讓奈納炭更接近纖維表面,提升奈納炭的效果,實際使用下,有血液循不良,手腳冰冷的體質者,效果相當好。
◆什麼是黑炭
人類自4.5萬年前便開始使用木炭,早期以木材直接在火上燒烤燻黑稱之【軟炭】,後因木炭漸漸成為民生必需用品,便開始有人從事製炭的工作,首先挑選有高低落差的小山丘,修整為半圓形或饅頭形,如土方不夠就從別處運土來填補,填補上的土要澆水壓實,以前的土方法就是利用牛隻在上面不斷繞行踏實,為防牛隻頭昏,聽說要將牛的眼睛蒙上。等外貌輪廓已差不多,土堆又很踏實時,接著由底處開一小洞進行掏空手續,亦即要將這一饅頭形的土堆掏空為一座中空的窯洞,窯洞的外殼厚度大約在一尺左右,為防塌陷,有的人會在木炭窯四周砌上磚牆予以穩固。至於炭窯的大小尺寸,全賴環境而定,沒統一規格。窯座底部直徑約七、八百公分,僱人運送黏土,一畚箕、一畚箕慢慢堆積起來,然後一層黏土一層黏土壓實後再堆積,等到預定高度,外部輪廓也符合要求,且確定已完全壓實後,再由底部往內掏空,形成一座厚約一尺多,中空、饅頭形的木炭窯,每座窯的造價可要在二十萬左右呢!
◆什麼是白炭
白炭的起源,根據古籍記載,在中國唐、宋時期便開始利用,當時是一種朝廷貢品,古人多用於御膳食物的保存及燒烤,是呈給皇帝享用的特別聖品。而中國最早外銷的國度並非日本,而大不列顛國(英國),出口時間約在明末清初年間。至於何謂白炭及備長炭,其實兩者是一樣的,只是稱謂上的不同,因為在日本最早是由名叫備長者發現白炭有許多好處,於是專注研究,進而發揚推廣,後人為紀念此人的用心精神,便取名為備長炭。構成白炭與黑炭的材料的原木並不同。白炭以堅櫸木、枹樹等材質堅硬的樹木為主。有名的備長炭是以櫸樹類中最堅硬的姥芽櫸(老目櫸、馬目櫸)為原木作成的白炭。
白炭與黑炭在燒炭過程中大致相同,但最後階段的精鍊溫度與消火法則有異,所以炭質也有很大的不同。燒炭時,要讓整個原木著火,約需三天的時間,然後以約四百度的溫度燜燒一週左右。到了最後階段,慢慢讓外界空氣(氧)進入,一舉提高溫度進行精鍊。精鍊時,白炭要用一千度∼一千二百度的溫度,黑炭要用六百∼八百度的溫度。精練結束後,即進行消火作業。若是白炭,要將炭取出窯外,以"消火粉"(將樹皮的灰和炭燒後的灰以水調製成的)熄火。白炭表面上的白色粉末就是這種消火粉,"白炭"之名就是由此而來的。
◆什麼是備長炭
「備長炭」是一種木炭,原產地是日本和歌山縣,十分堅硬,與鋼的硬度差不多,用普通鋸是鋸不斷的。烘成的木炭體積只有原木的三分之一。日本人認為備長炭是他們創造的木炭傑作,但實際推究起它的歷史,其實是平安時代(西元八○○元年)弘法大師從中國傳入製炭技術,在今天的和歌山縣各地推廣。當時因地命名,有熊野炭、日高炭、新宮炭、田邊炭等。直到西元一七○○年時,一位住在田邊,名叫:「備中屋」長左衛門的商人,加以發揚光大,將備中屋的「備」,加上長左衛門的「長」,合成商店名,販售的炭就稱為「備長炭」,從此打響了這個名號,所以現統稱「備長炭」。
事實上,日本木炭種類可分成黑炭和白炭,前者清一色漆黑,敲一敲有鈍土器聲,炭化溫度約攝氏四百至七百度,很容易點火但維持不了多久,應用於燃燒用與去除冰箱雜味等。而白炭就不一樣,外觀蒙上一層泛銀白的灰色,炭化溫度約攝氏一千度以上,不容易點火,但一點燃可維持長時間,且有遠紅外線、能阻隔電磁波,能除去空氣或水中雜味與雜質並釋出礦物質等,所以可做多種其他用途。
在伊勢神宮,法隆寺或金蘭閣寺的茶室等古神社或寺廟的地基下,埋了大量的備長炭,大家知道嗎?古人根據經驗,知道備長炭能調節濕度,防止濕氣造成腐爛,保護建築物免於白蟻的侵害,還可以保持物質的新鮮度。一九七二年,在中國湖南省所挖掘的二千一百年前的馬王堆古墓,曾驚動了世界上的考古學家,解剖者,生態學者。因為,挖掘出來的馬王堆公夫人的遺體,好像才死了四天,墓中的棺木周圍埋了五噸的木炭,遺體之所以能保持新鮮,正是這木炭的力量。如果不是被挖掘出來,再過五千年,一萬年,也許還是維持這個樣子吧。為了保存遺體,日本古墓中也確實使用備長炭的例子。保存方法從彌生末期開始,經奈良、平安,再傳到鎌倉時代,奧州平原藤原三代的木乃伊保存法就是典型的例子。在青森縣弘前市長勝寺所發現的十六代津輕藩主承楛侯的遺體,也是被備長炭所包圍,雖然已死了一百四十年,還是一乾二淨地,呈木乃伊化。近年,津輕後代不忍讓這位十七歲就去世的年輕祖先成為展覽品,已經將其火葬,不過還是留下了記錄。備長炭的防腐作用,調濕效果是永久性的,力量驚人。 ◆什麼是竹炭
 |
◆竹炭 |
由於竹子收成容易,早期竹炭運用在燃燒及活性炭上。因備長炭原樹種越來越少,因此中國大陸、日本、台灣工研院,大力輔導農民從事竹炭二次高溫精鍊。希望能取代備長炭,稱之竹備長炭。竹炭則由於氣孔數是木炭的2倍,吸附力是木炭的10倍,因此使用上更受到日本大眾喜愛。竹炭是採用3-5年生孟宗竹,於600-1000度高溫窯燒下,歷經月餘燒製而成的(加熱約14天,冷卻約需20-30天)。竹炭的束管纖維組織細密,經電子顯微鏡放大五百倍的觀察下,得知其BET表面積介次250M2/g∼300
M2/g之間,相當於每一公克的竹炭其孔隙表面積有250∼300平方公尺,大小約一個足球場,這種炭質氣孔能有效地吸收各種浮游物質,對硫化物、氯化物、鉀醇、苯、酚等有害化學物質能發揮到吸收、分解異味和消臭的作用。竹炭的燒製過程,是利用幾近無氧高溫炭化,所以竹炭是幾乎不含水份的,數以萬計孔徑在20埃(A)以下的小孔,隔著竹的束管纖維細胞壁整齊的散佈著,由於竹的束管纖維是前後相通,左右平行的,每一公克的竹炭(BAT)比表面積有300平方公尺,對濕氣而言,它就是最佳的藏身處,環境的溼度大於竹炭的溼度時,竹炭就大口吸入濕氣,當大氣溼度下降時,竹炭則釋出水氣,保持平衡。但是對於微塵則緊抓不放,對於塵蹣則在活性炭作用下,讓它無法生存。
◆什麼是炭纖維
一般傳統上所使用的活性碳為粉末狀或顆粒狀,近十年來美、日、蘇等先進國家之後研發出第三種型態的活性碳稱為活性碳纖維( Activated Carbon
Fibers, ACF
),因為吸著脫著時內外部的擴散阻力較小,以及可經由二次加工,成為不同型態的氈狀、布狀,相較於傳統顆粒碳,具有較快的吸脫附速率及更便利的操作維護等優點,可廣泛應用於環保、化工、工安、醫療等相關用途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