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公炭窯  炭博物館   蔡家炭窯   飛麗炭業   知識傳播   玉玲老師   問卷調查   愛鄉淨水


六、訪許玉玲老師

報導/莊庭

唐維在訪問玉琳老師今天早上,老師讓我們自己討論今天要訪問許玉玲老師的問題,於是我開始主持會議,希望能主持的很好。

首先,我把大家的問題整理在一起後,先問問大家同不同意每一個問題,之後再把相同問題合在一起,最後再依照先後順序排列,整理好後,開始分配哪一題該由誰問,準備妥當後,老師就把問卷印給大家,讓我們先演練好頂一下要講的問題。

第二節課,是大家最喜歡的電腦課,但因為時間不足的問題,我們便犧牲了寶貴的電腦課,和許玉玲老師做訪問,張老師帶我們到校

史室,並拿著用腳支撐住的攝影機,準備給唐維攝影。一進去,哇!好多歷年校長的相片,而且還有我們桃園國小的模型,旁邊還有沙發和小桌子,這裡真是棒呆了!

等大家都準備就緒後,便開始訪問了,因為這次是在室內且坐著訪問,所以攝影的人也比較輕鬆,在訪問的過程中,我們發現,原來許玉玲老師只是上學時會經過燒炭的地方,並非真真燒過炭,而且它對炭的認知和我們差不多,所以也比較好談,然而這次沒有大家都沒有說台語,使不會說台語的我們,鬆了一口氣。

訪問完畢後,我們又回教室上了,下午,吃飽飯後,我們又來電腦教室集合,因為明天我們要和班上同學做炭的報告,大家都抽空時間來學校,只可惜馨巧要補習,沒辦法和我們配合。

老師先叫我們討論該向他們報告哪些主題,討論完後,我們開始分配工作,大家都負責分配到一項主題,並找相關資料,整理好後並貼到PowerPoint上,我們做的速度很快,一小時左右,大家都接近完成的階段了,但因為媽媽們都很準時的在樓下接我們,所以我們做完就回家了!

明天要上台報告我們的研究,一定要在家裡練習好,不然明天上台念的支支吾吾的,讓大家看笑話,非常得丟臉,希望明天能夠非常順利。加油!!


◆圖片故事

 

 

 ◆要開始了喔!

 ◆許老師細心的回答我們。

 

 

 ◆專心的聽,我們收穫很多。

 ◆學習如何操作腳架攝影。

 

 

 ◆先準備一下唄!

 ◆與許老師合照留念。

問卷/全隊隊員

Q:老師,聽說你是在頂社國小長大的,可以問一下,那時的地方狀況和炭業的狀況嗎?
A:那邊真的可以用世外桃源形容,第一個就是空氣非常的好,再來就是現在沒有的,茶園很多,那時的茶的產業會比炭產業要來的多,因為老師小的時候,其實炭這個行業已經是末期了!

Q:那你在小時後有對炭的深刻印象嗎?
A:小學跟炭較沒關係,只是在我上學的路上,有兩個炭窯,所以我對炭窯的熟悉度就是那麼多,我們沒有用炭,因為我們家,那時是沒有瓦斯沒錯,但是我們都是撿一小枝一小枝的來燒,比較粗的就是他們要拿來燒的。

Q:那你小時後有親身去做過這些關於炭的工作嗎?
A:那是專門的人在做的,我們真的沒有做過因為我們家事務農的。

Q:那有什麼使用炭的心得嗎?
A:沒有吔!只有後來烤肉時用過木炭而已,小時後沒有在用炭。

Q:許老師,請問您以前有沒有想到過,炭會變成現在一種時髦且昂貴的產品?
A:從沒想到過,因為它和我們的生活沒有很大的相關,因為都是賣出去的,不知道現在竟然變成要去買炭,因為木材對我小時候來說,都是身邊可以取得的,不知道現在會變成這樣呢!

Q:你對炭的認知有多少?可不可以說一說您對木炭的感覺?
A:現在生活較可能用到,以前比較用不到,像烤蕃薯也用不到,所以在以前感覺上像是供給外地,外銷出去的。

Q:請問老師,您現在除了類似像烤肉之外,還有沒有用過其他木炭有關的相關產品嗎?
A:現在市面上有種叫做竹炭的這種產品,它可以放在冰箱呀、鞋櫃、鞋子裡呀,我們家就有用到這類的相關產品。


Q:所以您有用到竹炭的相關產品囉?
A:對呀,市面上就有一包一包的,上面會註明它的功用,例如說它是除濕啦,或是除味道的。

Q:請問老師,您對竹炭的評價是如何呢?
A:竹炭就是會在市面上看到它做出來的產品呀,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。

Q:您對做木炭這一行的人感覺如何?
A:我覺得做木炭是一個辛苦的工作,因為那個裡面的溫度很高,到出窯的時候,溫度雖然降低,但是,那還是一種粗工,尤其是在前面撿木炭然後放進去,都是滿辛苦的,但是,我認為那是一個很有鄉土的傳統工作。

Q:你如何和朋友分享你對炭的了解?
A:我都還要跟你們學習,你們比我了解的比較多,我認為那就是生活中的一種用品,沒有特別的,因為平常我們家小時候也有燒炭,那後來前幾年,文化局在辦那個『文化深入之旅』,我知道他們要做新的炭窯,因為舊的炭窯已經不存在,然後,好像也已經慢慢放到教學課程裡面,那中間二十年來他本來是一種比較沒落的產業,那現在都是新契機,那真的是教學課程,要讓學生體驗。

Q:你有曾經想過要從事木炭業嗎?
A:不會啊,因為覺得他是專屬的行業,如過是茶的話,我就可以講很多,因為我們家是做茶的,親身體驗就比較多。

Q:請問老師,站在您老師的立場,您覺得是否需要讓都市的孩子,去體驗和木炭、空窯等等相關的知識嗎?
A:我覺得他也只是鄉土的一部份,沒有到相當普及的地步,所以我覺得沒有到那麼大的必要,如果說是在地的學校,想認識在的生活的特色,就可以去深入了解,對於我們都市的孩子就沒那麼大必要了。

Q:所以不用放在課程裡面嗎?
A:就是做簡單的認識和教學就可以了。

Q:那如果是要出去旅遊的話,您認為是哪一年級比較適合?
A:應該是課程有上到跟台灣鄉土,或是社會有關的,大約是四、五年級吧!認識台灣的鄉土,認識自己的生活環境,大概都是在四年級或是五年級的時候會上到。


Q:您這個答案意思是說,沒有必要要放在課堂中太多的比例嗎?
A:對的,唯有比例不用那麼多,那是簡單的認識,放在認識家鄉的鄉土課程中,也就是社會課程中,因為社會課程有一部份會介紹家鄉的歷史,和介紹家鄉的傳統產業。

 

 

上一頁  向上 下一頁